在疫之下,中元祭的堅持與改變

文/鄭十一、Ray Dai 攝影/Ada Kang

梳整百年文化歷史下的改變似乎相對容易,但當那個特殊節點來臨譬如今年疫情來襲,輪到我們需要面對做出決定,如何決定?決定之後歷史又會怎麼記上一筆?綜觀來看的那些堅持與改變,去年與今年的我們剛好都身在其中,正在參與著。



疫情突襲,迫使我們站上改變的十字路口

最近一次中元祭被打擾,進而取消或停辦的紀錄,要追溯距今74年前的1947年,國民政府來台後所爆發的二二八事件,影響到鷄籠中元祭的舉辦。

2020年農曆7月14日,放水燈花車遊行本該讓這座城市喧鬧一夜,馬路上隨處可見隨意穿梭與置板凳的畫面,但因著疫情避免群聚,車隊繞境祈福取代放水燈花車遊行,基隆各大社團、民間組織無法徒步參與,車隊也以主普宗親會為主,其他各姓氏宗親會僅以水燈首花車代表參與,沒有表演活動不設觀賞台,理當精彩度大減的活動,卻仍吸引不少民眾圍觀。

反觀近幾年來,作為全台天字第一號的國家無形文化資產,不論民間或官方都希望在傳統科儀與民間習俗上,力求創新和改變。但在缺乏脈絡性的整理與議題設定下,往往只能貼合當年度的流行元素,像是「小蘋果」的洗腦旋律與相似度極高的藝閣花車。

一年一年隨著時光洗禮,去年與今年在沒有花街、少了封街的情境下,似乎是個契機去讓我們反思,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,需要什麼樣的中元祭?

在找到新的途徑前進之前,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堅持與改變吧。


DSCF7981.jpg

科儀核心是傳承百年不變的火炬

科儀是道教習慣使用的術語,泛指道教系統的教禮教義,身為基隆人多少都會耳聞少許,像是開龕門、放水燈或普度等。它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,不論承平時代或是紛亂局面,它就是跨越時間空間的共同指標,傳承超過百年的核心精神之所在。

以下舉例,在完整科儀之下較少人提及的項目。


送燈獻敬

農曆七月十一、十二兩天,會由道士一一迎送主燈到各姓氏主委及爐主家中,燈上寫有姓氏與職稱,燈主會備好香案,焚香領燈,由道士誦咒祈福獻敬,為各姓氏祈福。

充滿儀式感的送燈獻敬,對宗親來說更彰顯中元祭的傳承使命。



豎燈篙

為十五的普度做準備,十一這天會在主普壇會豎起燈篙,左右各三支,代表天地人,懸掛燈幟與旗幡,天燈用以通知天神,地燈則是招引四方孤魂前來,旗幡寫有破穢符,用來破除汙穢、有保護作用。

燈篙使用的竹子也十分慎重,四五月時便會進行選竹儀式,進行祭祀。


慶讚地官大帝聖誕

依據道教說法,中元祭源起於地官生日,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慈悲心行大赦旨令,讓孤魂農曆七月能重返陽間接受祭祀施食,以激起其向道之心。因此十五這天午時會先為地官大帝慶祝聖誕,接著才進行普度。


完整科儀依序如下

起燈腳、開龕門、異國靈情、送燈獻敬、豎燈篙、開燈放彩、迎斗燈、發表放榜、水燈頭繞境、放水燈、中元普度、送大士爺、跳鍾馗、關龕門、交接手爐


揉和時代之風,科儀旁不斷耀動的星火點點

改變自有原因,現正實行的中元祭原本也不一定是如此樣貌,在科儀之外,我們爬梳整理並訪談紀錄在地耆老,帶出你可能不一定知道的中元祭。


中元祭由來

中元普度是漢人的民間信仰,從明清時期就跟隨中國東南沿海漢人來台,在大基隆地區一直都相當重視中元祭,也形成祭祀海上先民、孤魂為主的形式,後因漳泉械鬥才改為姓氏輪值,遂成為現在廣為人知的「鷄籠中元祭」。



佛道教混搭

中元節源自道教,而佛教說法則為盂蘭盆會,在中國本就有佛、道、儒教三教一統的模糊界線;又因為日治時期政府企圖以獨尊佛教改變在地的宗教信仰,佛道皆以普度眾生為目的,地方默認改由比丘進行祭典儀式多年,因而更加深後世的佛道不分。


有主普也有值東

大家會注意每年輪值主普的15姓氏來到了哪個宗親會,不過還有一個較少人知的制度存在於聯姓會裡。聯姓會顧名思義,是由其他12姓氏合併組成一個聯姓組織,以「聯姓會」加入主普輪值。但每年聯姓會裡,還是有「值東」的姓氏,負責代表與統籌聯姓會,參與中元祭的事務,像今年是李姓主普、聯姓會則是由高姓值東。


傳統放水燈日期

最初基隆一帶放水燈是在農曆7月25日,這與潮汐很有關係,選擇退潮時放水燈格外省力,水燈飄得越遠也代表來年運勢會越好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1952年頒布改善民俗綱要,將中元普度定在農曆7月15日,所以現在才會演變成在14日當晚進行遊行與放水燈。


新舊主普壇之分

最初主普壇都是年年臨時搭建的形式,直到1929年在當時的高砂公園建造永久性主普壇(後稱舊主普壇),後因交通位置考量,而於中正公園內設置新主普壇,由政府興建於1974年落成。




Next
Next

李所當然不簡單!邁向第三次中元祭主普輪值之路